就在伊莎貝雨蓓二訪台灣、新作《無人相信的真相》上映的2023年,為大家細數她以《鋼琴教師》登上巔峰前關鍵的四部金獎之作、三項標誌性神演技。不只狂到近年再憑《她的危險遊戲》稱霸美國各大金獎殿堂,還有你不敢相信的冷幽默與反差萌。

0-3.jpg

「她在我所認識的人裡,就算不是全世界,也會是全歐洲最厲害的女演員。」奧地利名導麥可漢內克對伊莎貝雨蓓的讚賞,相信也道出不少影迷的心聲。厲害有很多種,伊莎貝雨蓓最廣為人知的厲害,在於她將角色在冷冽理智中,翻騰著七情六慾的內心細節,滲透式地鑽進觀眾的感官細胞裡。共感的震撼,在你尚未意識到前,已投入你心,綻開漣漪。是儘管觀後事隔多年,不經意回想起時,仍未流失一分一毫的深刻,感受甚至隨時光堆疊累積。

影迷說伊莎貝雨蓓是地表最狂影后,一點都不誇張。簡單列出她截至2023年洋洋灑灑的得獎紀錄,就知她真的不簡單:凱薩獎的提名冠軍(共16次)、兩度當上坎城影后(只有四人創下此紀錄)、兩度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只有四人創下此紀錄)。在柏林影展上,2022年榮獲終身成就獎的她,也曾和《8美圖》同片女星們共享傑出成就獎。2017年甚至進入奧斯卡的金獎殿堂,登上金球獎影后寶座。

1261210137_x.jpg

伊莎貝雨蓓曾用蠍子螫青蛙的寓言,比喻演戲之於她的天性。因此,1953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她,青少年時期確立表演志向,便走上和從事製造業的父親、任教的母親全然不同的道路。有著母親的鼓勵與支持,她到戲劇學院學習,1971年登上小螢幕,以《福斯汀與美麗的夏天》(1972)的學生一角開啟電影生涯。兩年後在具爭議性的《圓舞曲女郎》(1974)有大膽的演出,即使是配角仍開始受到矚目。

登上巔峰前關鍵的四部金獎之作、三項標誌性神演技:

20230319-p1-2.jpg

1978年是她獲獎生涯大爆發的榮耀起點。在真正打開她國際知名度的作品《編織的女孩》(1977)中,她將文靜女孩遇上害羞大學生,因個性相似而相戀,卻因出身相異而分開的心境變化,沉靜詮釋得令人心疼。奠定了無需狂放就能感受到她內心暴風雪的表演風格,於英國金像獎上摘下最佳新人獎,並首度角逐凱薩獎影后寶座。接著又在改編自真實少女弒親案的《維奧萊特.諾齊埃爾》(1978)裡,展現與《編織的女孩》純真形象大相逕庭的冷豔心計,再摘坎城影展影后大獎。

十年後,她於《女人的故事》(1998)詮釋另一位被判刑的真實女性,將二戰時期為女性墮胎謀生而遭處死的底層百姓,帶出無關同情的生命韌性。這回則奠定她對角色的複雜人性無法被二分的精準掌握度,贏得第一座威尼斯影后頭銜。

下一部讓她再回到威尼斯影展的頒獎台上的作品,是和桑德琳波奈兒在戲內一同反抗上流階級到不惜犯罪、戲外共享影后大獎的《儀式》(1995)。這次將見識到她異於其他作品活潑狂放的一面,儘管如此,也能在一些舉止中發現她冷酷難測的蛛絲馬跡。在她細膩塑造下,帶有強烈反差的雙面性不見突兀的斷裂感,反而呈現說服力十足的立體血肉。因此日後也能在其他作品中,看到導演們怎麼抓住機會讓她展現這項表演魔術。

像是《8美圖》(2002)裡看似尖酸刻薄的小阿姨,其實藏著一顆期盼愛情的少女心;《雙面海德》(2017)裡無趣至極的物理老師被電成天馬行空的麻辣鮮師;《藥頭大媽》(2020)裡幫警方緝凶的專業翻譯,因人情關係斜槓當起毒品大盤商。演活各種有點可愛迷人又不算正規的反派角色。

最適合被特寫表情的演員!集大成的首座巔峰—《鋼琴教師》

多數影迷開始徹底折服於雨蓓的坎城影展二度封后之作《鋼琴教師》(2001),也可說是上述雨蓓三項神演技的集大成之作。她在外壓抑節制的表象下,有著一關起門來便反彈出追求感官刺激最大化的渴望,以及潛意識中害怕失去而急於搶下關係掌控權的偏執。然而因此造成的各種傷害,遠不及對方最後還能談笑自如,而讓她往心上捅的那一刀時,那心理潰堤的總和。

不只導演麥可漢內克在《鋼琴教師》中以特寫成功捕捉她冷酷表情下埋藏的波瀾情緒,雨蓓合作多次的導演克勞德夏布洛也在《謝謝你的巧克力》(2000)揭開她飾演的女主人隱藏多年的祕密時,將鏡頭特寫雨蓓淚水從眼眶中緩緩滲出的臉,神來一筆的惆悵讓我想起《愛情萬歲》(1994)以長鏡頭拍攝哭泣的楊貴媚。加上《8美圖》(2002)特寫她演唱揪心歌曲時同樣節制流淚的容顏、在《記憶乍響》(2015)詮釋戰地記者的她於工作與家庭間身分轉換失措的自白尾聲來一記特寫,再再證明雨蓓是最適合被特寫表情的演員。因為你看的是她那情感變化分秒都在流動、一刻皆無法割捨的細緻演出。

談情年齡差算什麼!愛慾議題老手稱霸美國各大金獎殿堂—《她的危險遊戲》:

伊莎貝雨蓓將表演視為熱愛的工作,感謝著人們對她演技的肯定,也表示對她來說合作的導演比演出的角色更重要。除了有長期合作的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班諾賈克、麥可漢內克,她也在韓國名導洪常秀的《愛,在他鄉》(2012)中一人分飾三角、在中國導演胡偉描繪一胎化政策悲歌的短片《人生若只如初見》(2016)詮釋養母。還因為熱愛動物而受邀演出波蘭導演傑西史柯林摩斯基的《如果驢知道》(2022),和片中的年輕繼子有著曖昧的依賴關係。雖然只是漫漫驢生中短暫交會的過客,依然恰如其分展現伯爵夫人優雅又強大的氣場。

有趣的是,這不是她第一次演出感情年齡差距大的角色。早在2004年,她就曾和路易卡瑞在驚世駭俗的《母親,愛情的限度》裡上演母子不倫戀。兩人13年後於《愛情陷阱》(2017)重逢,從道德爭議變成身分落差的窮小子愛上貴婦。而雨蓓主演另一部聚焦於爭議母女檔的作品《她媽媽的公主》(2011),則由片中女兒的原型人物伊娃尤涅斯科親自擔任導演,拍出自己的瘋狂童年。想不到伊娃尤涅斯科再邀雨蓓合作,就是要和她的兒子盧卡斯尤涅斯科在《上流教慾》(2019)裡大談相差40歲的四角關係。

由此可見,關於作品中愛與慾的呈現,雨蓓已是不被框架侷限的老手了。於是在《鋼琴教師》問世的15年後,交出再創高峰的席捲全球之作《她的危險遊戲》(2016)。這回她是遭遇強暴事件的離婚女性,並未報警的她要自己與歹徒展開對決。但身為性的受害者並不意味她得從此為之恐懼,符合多數人對於受害者的想像,被判定是否值得同情。因此,才有觀眾眼中非正規的後續發展,儘管她始終都誠然面對自身的欲望,也始終沒忘記這場遊戲為何開始。交織著高複雜性而永遠猜不透她下一秒怎麼走的性格描繪,讓她奪得包括金球獎在內等多項影后大獎,也創下入圍奧斯卡的紀錄。

《侵密室友》連雨蓓都覺得太瘋!原來她下戲有冷幽默和反差萌:

到了《侵密室友》(2019),雨蓓改當受害者的夢魘。儘管再扮鋼琴教師,但連她自己都說這次的角色就是個怪物,完全無法跟以前演的瘋女人相提並論。為了取得他人的陪伴,可以喪盡天良做出各種犯罪行為。不過在她以變態行徑嚇炸觀眾的同時,藏著保護對戲演員的貼心。原來被她關進木箱裡的克蘿伊摩蕾茲有幽閉恐懼症,為了讓克蘿伊有安全感,雨蓓特別用手指壓在木箱蓋子下,讓箱子不會完全密合。克蘿伊還透露雨蓓明明是資深的影后,也不會把她當後輩地和她討論、持續學習,令她相當佩服。

確實,看著雨蓓在許多作品中冷冽的表現和強大的能力與成就,難免會預想她戲外歹逗陣。卻發現不只合作演員認為她很窩心、合作導演也說她幽默親切。例如2009年她受金馬影展之邀來台,面對記者的問題就展現她獨有的冷幽默:

「走影展紅毯應該避免穿什麼?」
「浴袍。」
「最佳姿勢?」
「酷。」
「最讓自己感到尷尬的問題?」
「所有問題都令我尷尬。」

若沒看到當年的報導,一定想不到原來雨蓓也有想和苦瓜合影那可愛的一面,因為不敢相信長相特奇特的苦瓜居然可以吃。雖然只在觀眾心中留下作品裡的樣貌,但這也是她的本意:「身處一個過度曝光的時代,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都被記錄、分享時,將某些東西留給自己絕對是最強大的能量。」在這段《VOGUE》的專訪回應中,她表示除了她的親朋好友,外人幾乎無從得知她的私生活。對影迷而言,這樣的神祕感,的確能保留最純粹的觀影經驗。即使不會像追星那樣為她瘋狂,她的專業和演出,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二訪台灣驚喜滿滿!從舞台劇【櫻桃園】的核爆級震撼到《無人相信的真相》的堅韌力量:

因此,當隨著全球疫情逐漸解封的2023年,終於迎來雨蓓的二次訪台,而且是演出兩年前即獲好評的舞台劇【櫻桃園】(La Cerisaie),身為雨蓓影迷的我二話不說,即使下班趕車直衝台中也甘願!她在這部契訶夫的經典遺作中,再度演出集反差性格於一身的主人翁,她認為在詮釋上無需為內在選邊站,因為人就是有著多元面向的個體。即使舞台劇無法像電影那樣拍特寫鏡頭,全程仍被她肢體語言的一動一靜緊緊牽動著。尤其當她終究失去原有一切的第三幕轉折,聚光燈一打在她身上,那戛然而止的氛圍核爆般地蔓延全場,讓觀眾像瞬間移動到她面前一樣,感受著她早有心裡準備,仍緊攫喉頭的驚然與落寞。

沒想到雨蓓為表演付出的心力不只在台連演三天,第二天下午的舞台劇落幕後參加座談會,緊接著晚上還到她在台上映的新作《無人相信的真相》(2022)亞洲首映會,接受映前訪問並和觀眾一起看電影。滿滿的驚喜,誠意十足。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無人相信的真相》,看著她叱吒職場的強大氣場,以及讓人想起《她的危險遊戲》住家遇襲的橋段,或許都是影迷熟悉的雨蓓。但這次她是為員工衝鋒陷陣的工會代表莫琳嘉內,為維護員工權益、盡工作職責當起吹哨者,卻引發一連串觀眾也幾度不知該相信誰,甚至該不該相信主角的驚悚風暴。

可貴的是,和她曾合作犯罪微喜劇《藥頭大媽》的導演尚保羅沙洛梅,這次也將嚴肅的真實事件,以懸疑為主、角色們偶爾詼諧互動的舒緩元素為輔,帶出好消化又能深入了解牽涉到國際權力關係,進而由官商高層出手打擊工會代表的議題。並在雨蓓堅韌中仍有脆弱的細膩層次堆疊下,跟著她走過這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受害者反遭控為嫌疑人的艱苦歷程。從中感染到她誠然面對自己的無助甚至也想放棄,仍沒讓放棄成為她最終答案的力量。莫琳嘉內本人觀後表示:「看著生命中的六年被濃縮在這兩小時裡是很困難的。如果這部電影能幫助人堅持下去、不放棄希望,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或許你是因為擅長展現具爭議的複雜人性和深層心事的雨蓓而認識她,但多產亦講究質量的雨蓓,也可以在小品喜劇中詼諧自嘲、一展反差雙面性,或讓不討喜的配角不淪為刻板的反派,有其引人探究的厚度。技藝上,彈琴、跳舞、唱歌樣樣來,還和北歐、亞洲導演合作,探索著不同文化交會的各種可能性。

她在影迷心中無法取代的地位,不僅來自她金獎肯定無數的神演技,也因她在破百部的作品裡,活出許多凡人樣貌的真實與立體。讓觀眾了解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暫且過上不同的人生,甚至看見自己和從未留意的自己。伊莎貝雨蓓,是所有角色的化身,也是銀幕前的你和我。乘載著這些靈魂的重量,交付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他們心中活出獨一無二的伊莎貝雨蓓。

1261209876_x.jpg

 (此文由本人撰寫,亦發表在開眼電影網的E週報: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P2303203456/

arrow
arrow

    Shupi Jo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